俄罗斯人打架有多猛?
如果有人质疑俄罗斯人战斗民族的身份,我多半会给他看下面这段视频。
伴随着“白帝圣剑”“华夏第一剑”“御剑跟着我”等武林绝学咒语的吟唱,赤裸上身的俄罗斯小伙们疾步到对手面前,紧接着,大战一触即发。
由于打斗场面异常壮观,加之双方口号的音译与中文短语高度重合,这段“白帝圣剑”的视频在中文互联网流传甚广。
但当我把它给我的俄罗斯朋友达丽娅看后,她却面无表情,对我的大惊小怪鄙夷不屑。
据达丽娅所说,打架在俄罗斯是家常便饭,是国民运动,甚至是民族传统。
打架,俄罗斯人的国民运动
公元988年,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声令下,斯拉夫民族接受了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信仰。随信仰而来的,还有东正教“大斋期”的习俗。
在长达40天的“大斋期”内,东正教徒不能喝酒,不能吃肉,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,只能通过自我折磨来补偿罪恶。对于生性粗犷的斯拉夫人来讲,这自然是难以忍受。
好在,“大斋期”前有一个类似春分的节日——“谢肉节”(今年的“谢肉节”在2月28日到3月6日)。以往,大家只是在“谢肉节”上吃吃薄饼,拜拜亲友,烧烧稻草人。但如今,斯拉夫人明显需要一些更刺激的方式来预支自己过剩的欲望。
打架,就是这种更刺激的方式。
酒足饭饱之后,血气方刚的俄罗斯小伙往往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,撸胳膊挽袖子,等待打架的开始。
打架主要以单挑的方式进行。
一场高质量的单挑,是谢肉节开幕式最值得期待的项目。
单挑分为两种。
第一种是无规则死斗,双方想打哪就打哪,想怎么打就怎么打,比的就是拳拳到肉的力道。
另一种则结合了回合制游戏的机制:二人轮流互相攻击,不能躲闪,不能转身,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保护自己的身体。
直到有人摔倒或流血,这场战斗才算结束。
在“谢肉节”之外,单挑不断更新迭代,最终发展成了决斗,在俄罗斯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在史诗《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》中,被戴绿帽的主人公与沙皇的武士决斗,后者一拳把铜质十字架打进了他的肉里,他则砸向武士的太阳穴,致其一命呜呼。
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,两个陌生的俄罗斯大学生在小酒馆相遇,觥筹交错之间谈论起了普希金的诗歌,却对一首诗的结构和意象产生了分歧,于是当场单挑,一人重伤,一人身亡。
巧的是,普希金本人也是单挑狂人,一生与人约架将近30次,最终死得其所,在决斗时挨了一枪,前往了诗人的国度。
单挑只是开胃菜,群殴才是谢肉节盛宴的大餐。
在空旷的原野上,数十名乃至数百名成年男性,连成两面三四列的紧密人墙,然后向对方发起冲锋。
这就是谢肉节的“人墙大战(wall on wall)”。
“人墙大战”并不是乱打一通,而是有战术可言。
比如,两边的“人墙”都各配备一名“首席战士”,负责担任军师的角色。
在群殴的过程中,“首席战士”会运用计谋,安排战士们使用突破、包围、虚假撤退等手段进行战斗。
一位“首席战士”在俄罗斯群殴秘籍中这样写道:“我常常让战士们吃更多的肉和面包,洗一个桑拿浴,然后再走上战场。”
“群殴前一天晚上我会把战士们召集起来,通宵写一份作战指南。”
“不过我一般不亲自上场,加油助威是我的主要职责。”
有的“首席战士”也会寻求传统医学和巫术的帮助。“你得用刀杀死一条黑蛇,取出它的舌头,裹上塔夫绸,放到左靴子里,如此孤身前往战场,才能取得胜利。”
群殴也同样促进了GDP的发展。群殴当日,全村居民都会聚集起来,共同观赏这场诸神之战。
而小贩们也都支起了临时摊位,售卖瓜子、鸡爪、格瓦斯和伏特加。有的摊位还承办赌博业务,吸引周围村庄和城市的富商来下注。
“群殴是我们村庄的支柱产业,一年一打,一打赚一年。”
战士们齐心协力,只为取得胜利。但这种胜利,也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则:
不能不守武德,打脸打身子都是可以的,但插眼掏鸟都是明令禁止的。
不能欺凌弱者,如果有战士倒地不起,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,那么其他战士便不能向他发起攻击。
不能携带任何锐器、钝器,只能赤手空拳的搏斗,在有些战斗中,戴手套都是被禁止的。
以上三条都指向一个原则:友谊第一,群殴第二,动手归动手,别把身体弄残废了。
而第四条规则,则蕴含着体育精神:不能憎恨对手,也不能为了私人恩怨互殴。
在中场休息阶段,双方战士们要聚在一起大口吃肉、讨论战斗、开怀大笑;等到群殴结束后,无论敌友胜负,大家都要聚在一起把酒言欢,冰释前嫌。
简而言之,不能“玩不起”:群殴时,我们拳脚相加;事后,则要握手言和。毕竟,群殴归根到底是为了庆祝“谢肉节”,使社群更加团结。
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规则,那么双方战士便会群起而攻之。
传统国粹的新危机
对民众来讲,打架属实是一件喜闻乐见的活动。不仅可以强身健体,还能够增进感情。
在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:“在母亲教会孩子走路之前,父亲已经教会了他们打架。”
但历朝历代的俄国政府却不这么觉得,在他们看来,打架不仅会损害国民的体魄,还会让国民沉迷暴力,败坏道德。
因此,俄罗斯统治者们大多对这种源自“谢肉节”的打架传统表示不满,甚至常常搬出法令禁止。
在1274年,宗教领袖基里尔就对此立法,要求将参与打架的教民逐出东正教会,且死后也不得埋入东正教的墓地。在当时以东正教为国教的俄国,这是相当严重的刑罚。
不过,打架这种事,自然是屡禁不止,愈禁愈打。后来国民饮料伏特加开始流行,在酒精的作用下,俄罗斯老百姓更是无视法律,干就完了。
有的领袖幡然醒悟:群众工作宜疏不宜堵,与其令行禁止,不如顺其自然,或者干脆改变自己的心态。
著名的彼得大帝,不仅不禁止打架活动,还公费组织打架比赛,“以展示俄罗斯人民的英勇”。
而有传言称叶卡捷琳娜大帝本人就是一名打架爱好者,还经常邀请打架高手们跟自己过招。
上行下效,民间的打架活动也愈演愈烈,且理由越来越千奇百怪。
一开始只是为了庆祝春天到来,接着夏至日也要打架庆祝一下,然后是东正教各大圣人的生日和忌日……
只要是个休息日,俄罗斯人就得舒展舒展筋骨。
有人甚至怀疑,一些节日是俄罗斯人为了打架造出来的。
后来俄罗斯人也不装了:打架还用等过节?想打的时候就打一架!
三天一小打,五天一大打,打输住院,打赢也不用坐牢。
现代搏击诞生之后,在浓厚打架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俄罗斯人,很快就将他们的武德带到了拳台与八角笼。
在YouTube上,铁杆格斗锦标赛(Hardcore Fighting Championship)斩获百万粉丝、过亿播放,是俄罗斯人最爱看的网综之一。
正如其起源“谢肉节”一样,俄罗斯战士打架并非为了制造矛盾、撕裂社群,相反,他们是秉承着“不打不相识”的观念,希望通过肉体之间的碰撞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但如果不讲武德,拳脚就会变成无底线的暴力。
回头看看开头那段“白帝圣剑”的视频,虽然双方的确是在打群架,但一没有排成人墙,二没有遵守规则:有些战士在倒地后,仍然受到了无情的攻击。
而视频中双方“战士”所喊的口号,其实也并不友善。
比如“俺爱你!胡彦斌”的意思其实是“就是这样!兄弟们干”,“我并不爱!我并不爱她”的意思则是“干啊!杀啊”。而其他的口号,也要么是骂人,要么是喊打喊杀。
在视频的最后,“战士”们甚至喊出了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问候语,还高呼了希特勒副手鲁道夫·赫斯的大名。
这段“白帝圣剑”的视频,原标题其实是《俄罗斯人在群殴中暴打高加索人》,蕴含的种族主义思想不言自明。
〓 俄罗斯频道KOstudio中,将近200条视频记录着新纳粹的打架训练日常。
2016年,在俄罗斯最大的公墓霍万斯基公墓,爆发了一场200人级别的群殴。参与群殴的双方,分别是中亚移民与高加索人。
参战的人非常不讲武德,甚至殴打了公墓服务人员,连女性都不放过,最终造成3人死亡、29人受伤住院。
这种背离了“谢肉节”初衷的大乱斗形式,为俄罗斯民众所唾弃。暴力犯罪分子,也配不上“战士”之名。
“我们打架是为了团结,而不是分裂”。
我的朋友达丽娅这样总结道。
编辑 | 王动